人生的意义在哪里?这似乎是一个很带有消极含义的问题,虽然我偶尔是个非常乐观的人,但是我还是不知道活着的意义在哪里。我常常思考,活着是为了什么?
小时候可能是因为对死有恐惧感,所以不愿意死,后来是因为对梦想和靠自己赚钱旅游、学音乐有了目标,我因为很多具象化的事情在学生时代无法去做而活着,渴望在未来能够靠自己去做许多我想做的事。
或许是那时候的我太过于理想主义,我听纯音乐、看文艺电影、看三毛,我变得对现实世界有些陌生,我觉得我未来一定能按照自己的想法生活。我想去世界上看看,想去撒哈拉沙漠,想去看看古老的埃及,想去看欧洲城堡,想去看小樽的雪,想坐热气球,想买架三角钢琴放在自己的家里,想做的事情太多,让我对枯燥的学生时代有了慰藉,也对未来越来越憧憬。我似乎是太脱离实际,以至于等到我从学生身份快要脱离出来时,我似乎要被这个真实的世界给吞没。
我突然发现,原来我做很多事情不是我能决定的,而做很多事情也是孤独的,世界很大,但是遇到合缘的人却很难。
曾经很享受的孤独,也渐渐的变得畏惧,不是畏惧孤独,而是畏惧生活和自我。我常常思考,我有许多钱后,又可以做什么,我还是什么都做不了,我没有很大的物欲,或者说我的钱还不是足够的多,以支撑我太大的想法。
可能是电视剧看多了,我对自由、独立太过于看重,反而让自己的乌托邦越来越封闭,最终它被摧毁时,我也只能坐在电脑前,用一些枯燥无味的文字来抒发点滴。
有一个朋友说我很文青,其实我只是太丧,我不知道我为什么丧,我只是不想活在这个世界,我想,或许我可以去到一个新的世界吗。有时候,真的对三体的世界很向往,对地球以外的宇宙很向往,宇宙中的尘埃太多,当我也融入到其中时,说不定会有不同的感受。
有时候,我想试着写本小说,赚点外快,但是我写来写去,只会写一些很枯燥、很痛苦的文字,只抓住自己的爽点却抓不住读者的爽点。
忽然想起来,一定是在十几岁的时候看了太多的致郁文学,娄烨的一堆边缘人群文学,日本的致郁文学吧啦吧啦的,对死亡和郁产生了一些不切实际的幻想,就像《颐和园》里的郝蕾的那个角色一样。那部电影看了半天,只觉得主角都是精神病,看多了娄烨的电影,就变得越来越神经质了(hhhh)…
其实很多时候都觉得活着就行,但是有时候想着,活着想做的这些事儿都做不了,或者都没人陪我做,越来越觉得活的没意思了,其实当我真的去做,我也不一定会有什么改善,我想我又陷入了死循环。
其实,人是可以不活的吧,毕竟,那么无聊,也没必要。
活着,就是一场体验,就当看自己的故事,即使千回百转